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总经理 >> 总经理权限 >> 正文 >> 正文

刘兴信先生的陕西情结

来源:总经理 时间:2021/6/24
一、刘兴信先生简历

刘兴信,男,年9月28日出生于江西省吉安县新圩镇,中学毕业后即参加工作。

年4月随亲友赴福建长汀贸易公司做计划统计工作;

年夏,调福建省商业厅,在物价学习班脱产学习三个月后分配到龙岩地区粮食公司从事物价工作;

年8月-年6月,在福建龙岩专署粮食局从事粮食物价调研工作;

年8月-年9月,在武汉粮食工业学校粮食储藏专业学习;

年10月,在粮食部科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粮油储藏研究工作;

年12月-年1月,在粮食部科学研究所和粮食部基建司设计院合并组建“粮食部科学研究设计院”,从事油脂科研工作;

年2月-年6月,在延安接受劳动锻炼和社教、“四清运动”;

年6月-年1月,筹备成立粮食部西安油脂科学研究所;

年1月-年2月调入粮食部西安油脂科学研究所,先后任“革委会”成员、党的核心领导小组成员、党委委员、副所长、工程师;

年3月正式调入粮食部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任所长;

年任商业部科学研究院科研处处长;

年任商业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其间参加北京经济管理学院两年制工业经济管理专业函授学习班)、高级工程师;

年,调商业部科技司任副司长;

年,商业部科技司任司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年,国内贸易部科技质量局任局长;

年,调中商高新技术开发总公司任总经理;

年正式从中商高新技术开发总公司总经理任上退休,全身心投入中国粮油学会工作;

-年期间,任中国粮油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年起至年,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顾问,从事科技咨询工作。

年中国油脂学会第二届年会在成都召开,全体理事合影,前后排右四为刘兴信先生

二、刘兴信先生的陕西情结

1、延安岁月

年2月-年6月,受粮食部科研院委派和抽调,刘兴信先生等8人随粮食部在延安接受劳动锻炼、革命传统教育和“四清运动”。据刘兴信先生回忆,当时他们随部里30多人乘火车从北京到陕西铜川,然后由铜川换卡车一路颠簸抵达延安县。

在延安县委报到后,他就被县委编入“社教”工作团(试点),派往姚店公社工作,进村入户和社员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在县委培训了一周后,刘兴信先生与延安县蟠龙公社党委书记张振才、延安县副食品公司张珮兰等三人被派驻郑崖生产大队,在村里一处库房(住窑洞)开始了延安岁月。

在延安的工作除了进行“社教”宣传,就是劳动煅练,向基层干部学习、向老区农民学习,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下到村里后,每天半天时间与村民一起参加劳动(早上五点多起床集合),在劳动间隙与村民聊天,了解生产队的情况、干群关系,听取群众对“社教”的意见,每天下午工作组开碰头会,晚上组织社员学习,宣讲政策或分组开讨论会,有时还要到村民家里找人做调查工作和问题落实工作。

在延安的半年多时间(从年4月-10月),从事过整修梯田、清理羊圈、运肥施肥、点播玉米、收麦打场等农活。吃饭由生产大队统一安排,各户轮流,一户负责一天,每人每天交三毛钱,一斤粮票。早晚餐基本上是玉米丝糕、小米稀饭、淹酸菜,由于玉米丝糕没有加碱,吃起来比较酸,只得蘸点盐或辣椒面才能下咽,中午是杂粮面条(豆面或荞面),只有到了年节才能吃上白面馒头或面条,有时生产队宰羊了才能吃上羊肉饺子,有时到公社汇报工作,才能吃上一碗油泼面或哨子面。

“社教”工作简称“四清”运动,即清政治、清思想、清阶级队伍、清经济。刘兴信先生所在的公社和大队,是革命老区,群众觉悟高,对党的感情深。但由于地处黄土高坡、土地贫瘠、缺水少肥、交通闭塞,生产方式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相适应,生产发展严重滞后,群众生活极其艰苦。因而在“四清”中揭摆的问题涉及政治和阶级斗争的问题很少,都是一些族姓之间的人事纠纷。特别是一些下台干部在任职期间作风霸道、欺上压下、多吃多占等,还有一些有手艺的人,不参加劳动、不上交打工收入,还有一些群众热衷于“自留地”,对集体劳动“出工不出力”等问题。驻村干部研究后,认为这些都是人民内部矛盾。

国庆节后,“社教”试点工作结束,进入全面铺开阶段,刘兴信先生继续参加下一阶段的“社教”工作,被分配到延安县官庄公社分团。官庄公社与南泥湾公社相邻,但坡高沟深、不通公路。人家稀少,居住分散,比郑崖村更穷困,土地都在山坡上,耕作基本上都是“刀耕火种”和“广种薄收”,当地人都得了一种“大骨节病”。

这期“社教”,由于在极左指导下,工作组进村先进行“访贫问苦”、“扎根串联”,选“依靠对象”、“划清阶级界线”,发动群众“揭开阶级斗争的盖子”,分清生产队里的“四清”、“四不清”干部,深挖“隐藏的阶级敌人”,因而工作组与干部、村民的关系紧张,村民也不关心“社教”工作。

年元旦后,接到总团通知,春节放假,终于可以回京过年了。但没有过正月十五,工作组重返延安,纠正过去的做法,抓好政策落实,搞好组织建设,并做好各分团的工作总结。五月初,分团解散,各人返回原单位。

延安的“社教”结束后,离开延安集体乘卡车到西安,住西安当时最好的宾馆——人民大厦,并进行了三天的休整,洗澡、理发、参观古城文化古迹。

2、筹建西安油脂所

年6月初,刘兴信先生接受粮食部科研院何建平院长的指示:“由薛树桂、刘兴信两同志去西安筹建粮食部西安油脂科学研究所,两人的任务是抓紧落实所址和建筑设计单位,办理征用土地等事宜”。随即,薛树桂与刘兴信赴西安,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工作,选址、规划、征地批文和建筑设计单位基本落实了,薛树桂同志回京。

7月甄湧同志来西安与刘兴信一起工作,根据部里的建所方案,人员编制人,基本建设投资规模为平方米、拨款60万元。按此规模西安市城建局批准征地9.8亩(这是当时西安城建局的最大权限)。地址选在西安市西梢门外劳动路与桃园路路口,两面临街。

甄湧同志来西安后,成立了筹建小组,启用了公章(粮食部西安油脂制备科学研究所筹建办公室),开办了银行账户,正式开展工作。筹建组由甄湧同志任组长、陕西省粮科所王平同志任副组长,具体参与的有刘兴信和刘玉民(陕西省粮科所)。

筹建中的总体布局、各建筑单元的设计要求由甄湧和刘兴信同志负责,地质勘探、土建施工等由王平、刘玉民同志负责,工程监理和三大材料调拨由省粮食厅马森科同志负责。

工程开工后,甄湧同志根据工作需要,吸收了一批部队转业的团、连级干部组成了基建办公室,指定贺仁杰同志(副团级)负责,张子恒同志(连级)为工地负责人,贾希宏同志(连级)负责人事,刘万堂同志(连级)负责政工,尚万斋同志(连级)担任会计,王鹏智同志(排级)负责后勤总务。另外,吸收了两名西北大学的应届毕业生雷金丰(物理专业)参加实验室的筹建工作,张俭朴(化学专业)参加中试车间的筹建工作。

年底,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年1月开始内部装修和院内平整、道路修建。二月初(春节过后),原粮食部科学研究院油脂室第一批抽调赴西安油脂研究所工作的人员有:油脂化学组董学奉、吴艳霞、傅梅轩;机械组的郑成烈、萧国椿;压榨组的白寅生、肖云中、殷凤华、高洪庆;浸出组的曲永洵、刘兴信(已在西安),室副主任甄湧(已在西安),另外,院办公室周世珍、院储藏室马仲登也决定调西安所工作。由此,院油脂室搬离北京,并装车进行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的转移。

年5月份,文化大革命开始,院里决定所有京外所的人员返院集中参加运动,西安所筹建处的人员,除负责工地施工和后勤人员(张子恒、尚万斋、王鹏智)外,都全部返回北京参加“文革”。

年中国油脂学会筹备会议期间,营养学家于若木接见全体代表,后排右一为刘兴信先生

3、在西安的快乐时光

据刘兴信先生回忆,在西安工作期间是他人生最快乐的时光,那时思想没有负担、生活无忧无虑、工作开开心心,只是一门心思搞油脂科学研究。

在西安油脂研究所期间,先后从事的主要工作有:

年11月,去广州调研阳江当地生产的“粮油兼收”的作物——油莎豆生产及开发情况,通过调研给粮食部写了调研报告;

年5月部里指定西安油脂所组团赴刚果(布)进行援建油厂考察,组长刘兴信,成员有曲永洵、周炎(北京院土建室)、凌龙翔(上海油脂一厂)及翻译等,7月成行后经法国巴黎到布拉柴维尔考察“凯塔”和“加拉宾扎姆”两处棕榈园和油厂。后又去马古丁进行花生油厂援建考察。年春,刚果(布)发生军事政变,此项目被搁浅,年8月才回到北京。

年后,被选入西安油脂研究所“革命委员会”领导班子,担任生产委员,负责主持所里的科研和设计工作,主要抓了以下研究工作:小型榨油机的改进设计研究,食用土榨棉籽油中毒调查,棉籽油加工利用技术,推广浸出法制油技术(泾阳永乐店、汉中、扶风、大荔、高陵等浸出油厂的设计)。

年后,陕西省粮食科研所与粮食部西安油脂科学研究所(两所)合并,取名陕西省粮油科学研究所,这期间刘兴信先生担任副所长,主管科研与设计,主要做了以下工作:开展对小麦长期储藏的关中地区粮库的调查,开展“地下粮仓”储粮技术的试验,开展小型面粉厂技术改造研究,对进口小麦储粮害虫检疫对象——谷斑皮囊的研究,大豆低温压榨、豆饼提取食用蛋白的研究,石蜡氧化合成脂肪酸的研究,成立情报研究室。

年,中国粮油进出口集团公司组团赴马来西亚进行油棕考察,通过当时的商业部邀请西安油脂科学研究所派两名对棕榈油熟悉的技术人员一起考察,刘兴信、徐建中同志即参加了赴马来西亚的考察,在历时一个月的考察中,走访了马来西亚棕榈产业的规划和棕榈油种植园的分布,马来西亚棕榈育种中心和棕榈油研究所,走访了解马来西亚棕榈种植园的种植、管理、收益和经营情况,参观了马来西亚油棕加工厂、棕榈油精炼厂、棕榈仁浸出油厂,以及利用棕榈油生产人造奶油厂、生产肥皂、香皂等日用化工厂,参观了马来西亚棕榈油出口专用码头和储运设施等。考察中,代表团与马方签署了进口2万吨马来西亚棕榈油的合同。

几乎与此同时,还组织了援建罗马尼亚建设向日葵油厂、援建北也门建设棉籽油厂、援建几内亚建设花生油厂等项目。

年,商业部科技司在推广西安油脂所开展科技交流经验的基础上,同时正式成立了油脂科技、粮食储藏、粮仓机械、粮食加工和饲料加工等五个情报中心站,全国油脂科技情报中心站在西安正式成立,同时创立《油脂工业》期刊,年《油脂工业》更名为《油脂科技》,年创办《油脂译丛》刊物。

年国家恢复粮食部,部里决定收回“粮食部西安油脂科学研究所”,原陕西省粮油科学研究所又分为“部所”和“省所”。

年5月,刘兴信先生由西安所调至粮食部科技情报研究所工作。

在西安工作、生活的日子结束了,回忆在西安前后的17年时间,刘兴信先生有许多的感慨,有许多的事情可以回忆,还有许多的事情还没有做完。

年10月油脂学会第14届年会在京召开,西安院全体代表合影,前排左四为刘兴信先生

4、西安的“五湖四海”

在陕西工作生活的十八年时间(加上延安社教一年),刘兴信先生在陕西结识了无以数计的朋友和同事,形成了许多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和同事,他们中有陕西省政府、财贸办、粮食厅的官员,有在工作中结下情缘的领导和同事,有在朝夕相处中的邻居和工人师傅,有在科研设计工作中结识的基层干部和工人。这些“五湖四海”中结识的朋友,给了他人生历练和无私的帮助,因而,他被同事们称为“好领导”。

特别是在“文革”中,他的话两派都能接受,两派都听得进去,因而为西安所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文革”中,西安所的油脂科研设计业务不但没有丢掉,而是在“抓革命,促生产”中不断壮大,在“文革”十年,西安油脂研究所的工作是最出色的,连续多年都是出“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励,出劳模、出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的地方(曲永洵是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表,曾守中、黎顺兰是全国政协委员)。

在西安所里,刘兴信先生与人为善,与人交友,与人交心,因而许多同事都视他为友,形成了以刘兴信为核心的“五湖四海”朋友圈。同事们无论工作生活,都愿意给他说说,工作中有难解的事都愿意给他汇报,有什么困难了都愿意给他诉说。在当时的西安形成了一种无形的正能量——有什么难解的事情找老刘。

年时,有位从外地调来西安工作的老同志去世,家属闹的厉害,刘兴信先生一个电话,立即解决了问题。西安所一个工人因为工作场所问题,找到老刘,他还是一个电话,解决了两双矛盾。

5、退休后再来西安

刘兴信先生年调离西安,但在他的心里一直记挂着西安的老同事、老朋友及西安院的发展,每每有西安的老同事到北京,他都到招待所看望,问问西安院的情况,一些老同志去世了,他都要送花圈,并致慰问。

年,刘兴信先生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了,但他从事的中国粮油学会工作更忙了,但就是再忙,他也抽时间到西安“故地重游”,看望老朋友。

年刚刚退休的他,陪同法国一个食品考察团来到西安,看望西安的老同事和老朋友。

年春,他与夫人邀约故旧一起来西安自费旅游,上门看望西安的老同事,与西安院的老朋友、老同事一起拉家常,对西安院时任领导忠告“要关心老同志,要解决老同志的实际问题。”

6、与西安的不了情结

刘兴信先生的《我的奋斗人生——一个粮食流通科技工作者的回忆录》出版后(年5月),他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西安的同事们,他分两次寄给西安的书达20本,分别赠送给老所长甄湧的儿子甄建明、老同事雷金丰、刘学沛、吴艳霞、余东成、关源泉、叶洪权、殷凤华、鲍仁裕、吴碧琴、秦长泽、冉萍、李茜、蒋新正、郝绍民、朱先龙、武长喜、刘德波、肖锋(肖云中的大儿子),同时赠送5本给西安院图书馆。

健康生活你我同行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jiadicar.com/zjlqx/7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