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其实是在说:你的态度,决定对处理问题的能力。只有当你真正拿出自己认同和主动的态度,才会全力以赴的去解决完成这件事的障碍,反之,态度不够,处处都是问题。
职场上有句话,“TA这是能力问题,工作态度还是好的”。通常做得不够好的时候,“能力问题”似乎就比较容易得到谅解。抛开时代、机缘、天赋、性格、出身、早年教育等这些我们无法全然掌控的因素,或许将我们的个人“能力”划定在某个范围内,还有一部分是态度问题。过去的态度,决定了现在的能力;现在的态度,决定了未来的能力。因为“态度”就是,你想把自己“能力”的边界,推到多远。一、有态度的人,不要差不多,追求最完美“差不多”是我们平时常说的一句口头语。很多人学习上一知半解、浅尝辄止;工作中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满足于应付了事;生活中粗心大意、随意邋遢等等,其实都是“差不多”心理使然。“差不多”心态看似没有什么大碍,但是若干个小的“差不多”,集中起来就会导致“差很多”。1%的疏漏往往会造成%的错误,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上错一点、下错一片,长期下去对工作对事业不利、对自身成长不利、对单位形象也不利。举个例子,有一家公司部门元老,原本有望年度晋升为中层干部,但结果是被辞退了。
起因是有一个重点项目交给了他负责,他总觉得自己有经验,就没有用心,经常犯小错误。
让他提交的财务表,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细节毛病。他说:差不多就行了,哪能看那么仔细?
甲方要审查材料,他随便搜刮一通,发给甲方一大堆有的没的信息。他说:差不多就行了,谁知道他们会不会看?
一件一件事做下来,他给甲方留下了不专业的印象,最后,因为基础数据没有核查,导致项目黄了。
公司高层知道后,这位元老被辞退了。但其实,这不是天降横祸,而是他前面一次次的“差不多”,积压成的“差太多”。
这样的例子,在我们日常工作中经常上演,其实质是一个态度问题,与能力基本无关,但与一个人的品行、性格、习惯有关。鲁迅先生曾专门批评过“马马虎虎”现象,胡适先生还写过一篇寓言故事叫《差不多先生》,这位“差不多先生”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最终因为找错医生而一命呜呼。故事虽然滑稽可笑,但其处事方式,至今仍是不少人的写照。世界上的事最需要“认真”,也最怕“认真”。要做,就把一件事做到极致。以一种“既然做了,就要做好”的劲头,才有机会去承担更大责任,赢得更多的胜利。二、有态度的人,擅长学习1.从别人身上学习职场上能力比较强的人,有个共同特点,就是特别留意“别人是怎么做的,什么方法能帮我做得更好”。他们的雷达始终开着——留意前沿趋势,琢磨前人经验,敏感更优方式。就好像少年时那些学霸,总关心别的学霸用什么参考书、做什么题库一样。2.主动自学有过孩子的妈妈,大约都讨论过孩子吃饭的习惯问题,会有些孩子需要大人满世界追着喂。当我们成年后,职场上也有“等投喂”和“自己吃”的大人。前者需要一点推动,后者自己买菜、自己点菜、自己搜索菜谱学做菜。美团王兴曾发过一个微博,他谈到“上周五开会时一个年轻同事的一句话至今回荡在我耳边。当时大概是晚上12点,讨论接近尾声,需要有人整理会议记录,涉及流程图的部分用visio画比较好。我问她会用visio吗,她毫不犹豫的说“我可以学”。这四个简单的字里有无穷的力量。”
这就是一种工作态度。当你在面临一件事的时候,不是先想着我不会做,就不做了。而是面对没有做过的事情,通过互联网查资料,跟人请教,买书上课,边试边学……
这世界上肯定有挑战智商极限与情商高度的事儿,但阻挡我们的,往往是“这没意思,这很难吧,我不行吧,以后再说”的状态。是否能够自己动手、探索新知,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能走得多远,变得多强,过得多好。三、有态度的人,喜欢跟自己较劲人这一辈子能够走到什么高度,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绩,早就被你的一举一动注定了。你是不是能够精益求精的解决问题,遇到瓶颈时有没有积极的学习和训练自己,你有没有强迫自己死磕问题,你最终走向的结局是不一样的。古典老师曾经分享过一个罗振宇“有心”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罗辑思维最开始每天早上六点半推送60秒的语音和文章,而且极为难得的是,罗振宇既要自己写内容、录内容、发内容,还会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把故事和道理讲得跌宕起伏。后来古典亲身经历了这个流程,罗胖先把文案写成一篇word稿件,反复打磨每个细节,直到删减到个字符,一字不多一字不少。然后会用无比精准的每分钟字语速录完,在第二天早上自己发出去。据说罗振宇曾经尝试过录完音之后,请别人发送,但那个人因为心理压力太大,最终放弃了。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跟自己较劲,如果非要说还有什么更难,那就是十年如一日的跟自己较劲。古典老师说罗振宇老师当时已经录了0多期了,按理来说应该驾轻就熟,但是当时他还是一直在死磕很多在别人看起来无足轻重的细节。反复修改稿子之后,他还要反复因为一些小细节重录,一分钟的音频,他能重录十多次。罗振宇从转载请注明:http://www.bujiadicar.com/zjjfz/12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