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是一个科班出身的管理学博士,很早就在总裁班讲过领导力理论的课程。但直到自己做了团队的一把手,他才意识到:
其实领导力是长出来的,它天然是一个动态的问题,事关成长,与人的感受有关。重要的不是懂得多少领导力理论,而是你如何去提升自己的领导力。
作为作者,他并不期待你能从本文内容中获得结构性知识,如果能有一两条零散的认识,对你提升个人领导力有所启发,那已经很好了!
以下,Enjoy:
常识君
有话说
作者:丛龙峰张伟俊
来源:管理的常识(ID:Guanlidechangshi)摘编自《自我觉察:领导力提升的起点与终点》,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01
重大的领导力提升
必经历一次彻悟
否则是学不会的
关于领导力提升的第一个秘密恐怕就是,领导力是凭空学不会的,你非得经历一番事之后,自己想明白了不可。
我发现古今中外的领导者,在谈人生成就与过往的时候,几乎无一例外地都会谈到他们生命中的一次“历史性的转折点”,这些转折点彻底改变了他们的行为及自我认知,而后他们脱胎换骨,人生从此不同。
借用领导力大师本尼斯与托马斯的话说就是,尽管时代变迁,但人们从“高素质的普通人”蜕变为卓有成效的领导者,总会经历一次人生“熔炉”。
这可能是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一次难忘的对话、一次重大的挫败,也有可能就是一场辗转反侧后的顿悟,就像王阳明先生的“龙场悟道”。
人们常说,“使人成熟的不是岁月,而是经历”,而经历人生熔炉,便意味着遭遇了一回“主观世界的破碎与重建”。
许多企业家都有过这类经历。比如李一男事件之于任正非。
曾被任正非寄予厚望的李一男,在成立港湾公司后反攻华为一事,是任正非此前怎么都想不到的。他甚至在李一男离职当天,为李举办过一场盛大的欢送会,预祝李一男副总裁北上创业成功。
然而在此之后,面对港湾的攻击,华为不惜成立“打港办”,专门对攻港湾。
几年前,有次我跟一位华为前核心高管交流,他说经此打击后,任正非的一部分性格都变了,而且从此对事业部制有了更多的警惕。
再如3Q大战之于马化腾。在3Q大战之前,马化腾是个什么性格的人呢?从下述故事中可见一斑。
年7月,《计算机世界》杂志刊登封面文章《“狗日的”腾讯》,这篇相当有火药味的文章,让腾讯一下子陷入空前的舆论压力之中。
公司召开紧急会议,众决策人面前都摆着复印件,但无人说话,最后还是马化腾开了口:“他怎么可以骂人?”
年9月27日,3Q大战正式开打。该日,发布其最新开发的“隐私保护器”,专门搜集QQ软件是否侵犯用户隐私。随后,QQ立即指出浏览器涉嫌借黄色网站推广。2
年11月3日,腾讯宣布在装有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用户必须卸载软件才可登录QQ,强迫用户“二选一”。
为了各自的利益,从年到年,两家公司上演了一系列互联网之战,并走上了诉讼之路。
3Q大战的另一个主角是公司的创始人周鸿祎。周和马的第一次见面非常早,像是某种宿命般的对手,他们在年马云组织的第三届“西湖论剑”上就见过了。
从当时的现场发言就可以看出这两人的性格差异。相比马化腾的拘谨寡言,周鸿祎则要活泼外向得多,他常能妙语如珠,赢得掌声一片。
在论坛上,他调侃说:“我们5个人中,只有马化腾最不成熟了。”他有意顿了顿,接着说出谜底:“因为我们4人都结婚了,他没有。”
许多网友都不知道,是腾讯在3Q大战中取得了法律层面的全胜,然而,它却输掉了舆论。相较之下,“周鸿祎的冒险取得了空前的商业成功,他赤身上扑,只要不被扼杀即是大胜,他对互联网舆论的超凡理解及掌控,更是前所未见。
大战之后,周鸿祎的知名度暴增……用户非但没有遭到削弱,反而增加”,吴晓波在《腾讯传》中如是写到。
后来发生的种种变化表明,3Q大战是里程碑式的事件,它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马化腾的性格,他开始重新思考腾讯的平台策略以及公共属性,在外部沟通上,他也渐渐变得柔软和开放。
马化腾后来在“给全体员工的邮件”中反思到,“过去,我们总在思考什么是对的。但是现在,我们要更多地想一想什么是能被认同的”。
我发现我接触过的企业家,在他们的人生旅途、创业生涯中,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完成过至少一次关机重启。然而,有些人挺过来了,有些人可能一生都走不出失败的阴影。
其中的关键差别就在于有没有反脆弱的、触底反弹的能力,用诗人济慈的话说就是,“假使有人能够在不确定、懊恼和怀疑时,仍然没有任何愤怒地追求事实和理由”,他便具备了这样的能力。
这便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尽力把爱恨放下,然后学到东西。
显然,我们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是平顺的,不要有那么多的起落悲喜去试探我们,然而,只有在面对最艰难的选择时,我们才开始面对真正的自己,我们才定义自己。
02
重视领导力提升的
关键转折点和窗口期
如上任第一年
在干部梯队建设方面,就像教育子女一样,同样也是有窗口期的。如果窗口期不到,你硬塞给他什么都没有用,他是没那种体会的;如果窗口期到了,便会事半而功倍。
第一次从业务骨干转型做团队领导,第一次做某业务的总经理,都是这样的关键转折点和窗口期。
此时,你真得用心去带你的下属,适时进行点拨与辅导,就像我们很难指望一个人有了孩子,他就自然懂得如何做父母一样,否则就不存在师傅带徒弟这一说了。
好苗子很快就能显现出来,人才是用出来的。
一个人有没有领导潜质,往往在他第一次带团队时就能看出些迹象,比如,观察他如何招人(识人能力及个人魅力),如何开除人(决断力与分寸感),怎样开会(指明方向与影响众人),怎样自我反思(学习力与责任感)等。
判断一个人有没有领导力、领导力的强弱,可以用几条简单的标准:
①有没有人跟你?有多少人跟你?
②跟你的是什么样的人?水准如何?
③跟得有多近?有多紧?
就像德鲁克所说的,衡量领导力是否有效,就看离开一家公司时,还有多少人愿意追随你?
其实在中国商业界有一个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jiadicar.com/zjjyq/11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