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医院曝光 http://www.wzqsyl.com/m/鼻咽癌早期筛查究竟对降低该病死亡率有无影响?近日,一篇题为《鼻咽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中国南方一组随机对照筛查试验(Pro-NPC-)的中期分析》(下称《中期分析》)的论文回答了这个问题。该篇论文被发表在国际肿瘤界知名学术刊物《肿瘤学年鉴》上,论文的作医院中山市肿瘤研究所季明芳团队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曹素梅团队。鼻咽癌,因多发珠江三角洲与西江流域,又被俗称为“广东癌”,其在中山发病率为3%—4%。鼻咽癌具有种族易感性、家族倾向性和地区聚集性等特征,作为此类癌症的高发地区之一,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山就在全国较早地开展了鼻咽癌筛查、登记工作,并在全市逐步建立筛查队列。近十年来,在中山市肿瘤研究所的大力推动下,全市鼻咽癌筛查与防治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累计参与鼻咽癌筛查的人群已达7万余人,经过筛查,早诊早治的患者比例明显增加,有效降低鼻咽癌的死亡率。率先组建鼻咽癌筛查队列中山市肿瘤研究所副所长季明芳坦言,她渴望有朝一日能在《柳叶刀》上看到自己团队的文章。季明芳对发表在《肿瘤学年鉴》上的成果很满意。正是团队成员泡在实验室里的日日夜夜,为一个个模糊不清的论点做出了科学的注脚。自上世纪70年代起,中山肿瘤学界便开始了针对EB病毒的鼻咽癌病因学研究与实验,为建立人群鼻咽癌筛查队列提供了理论依据。“至年,13年间,中山市肿瘤研究所建立了一组4万人的鼻咽癌筛查队列,这是全市首个癌症筛查队列。”季明芳同时介绍,通过对首批队列人群的筛查,研究团队发现,多数鼻咽癌患者早在发病前3年就出现了血液中EB病毒抗体升高的迹象,这项重要发现为鼻咽癌早诊早治理念奠定了基础。年,鼻咽癌研究团队迈上了新的台阶,传统的免疫酶技术逐渐在实验中为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英文缩写ELISA)取代。这是一种特殊的试剂分析法,极大减少了从前玻片法造成的人为误差。“从前的免疫酶技术只能检测出EB病毒的阴阳性,在自动化精密仪器的帮助下,ELISA的检测结果则更加精准。”中山市肿瘤研究所生物治疗室主任程伟民告诉记者,借助ELISA方法,筛查队列人群进一步被细分为:高危人群、中危人群与低危人群。不仅如此,年,通过对EB病毒抗体IgA较高的高危人群进行活检,科研团队已能够发现早期无症状的鼻咽癌。年,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团队成员们再次踏上了新征程。“重新调整课题设计后,我们开始谋划建立新的鼻咽癌筛查队列,对中山多个镇区市民进行了鼻咽癌筛查。”季明芳介绍,最新的《中期分析》之所以能基本确定筛查与降低鼻咽癌特异死亡率的关系,与科研团队对队列的10年跟踪随访密切相关。中山鼻咽癌筛查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回顾至今刚好建立十周年的鼻咽癌筛查队列,季明芳不禁感叹:“起初,研究团队成员们在完成科研工作的同时,还要负责联络镇区卫生部门推动筛查工作。之后,中山市卫生健康局在行政方面给予了团队很大支持,由他们带队进入镇区开展筛查工作。”她还表示,广泛且稳定的筛查队列是中山鼻咽癌早诊防治工作的基础,科研团队至今依然在持续跟踪这7万余人的队列,并以平均每年增加两个筛查镇区的规模推进。作为中山市肿瘤研究所鼻咽癌研究团队的一员,吴标华常年工作在镇区筛查一线,就连吴标华自己也数不清走访了多少家村居卫生站。以小榄镇为先导,自年至年,科研团队在小榄镇开展针对3.7万人的鼻咽癌筛查,共确诊鼻咽癌62例,其中79%为早期鼻咽癌。同期,医院门诊的鼻咽癌早诊率仅为18%,这意味着筛查工作使鼻咽癌早诊率提升了61%。“队列的稳定性、镇区的配合度、持续的人群随机对照都是影响最终筛查成果的关键因素,科研论断首先要基于站得住脚的研究数据。”吴标华告诉记者,针对队列人群的持续随访至关重要,此外,对照组人群的选择也要具有一定的参照性。十年来,吴标华和镇区卫生服务人员一道,努力地维护着队列人群的稳定性。“不同于其他癌症,鼻咽癌重点筛查群体是30岁-69岁的青壮年,这些人每日都在为工作奔波,能够配合筛查的时间有限。”吴标华说。尽管如此,他们依旧不遗余力地为筛查人群做工作。据悉,早期筛查人群与筛查镇的早诊率分别达到了79%和45.9%,明显高于对照镇20.6%的早诊率。通常情况下,经医院门诊确诊的鼻咽癌早诊率低于20%,通过筛查可以将早诊率提升3至4倍。中山市鼻咽癌筛查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前列,“十一五”期间,市肿瘤研究所便开始实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鼻咽癌高发现场筛查及早诊早治方案的评价》。年,筛查工作还被写入原卫生部癌症早诊早治项目技术方案。多年来,中山市鼻咽癌筛查工作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逐步推广,目前,筛查镇区包括小榄镇、民众镇、港口镇、南朗镇、坦洲镇、阜沙镇等多个镇区,覆盖40余万人口。中山市卫健局疾病预防控制科相关负责人表示,鼻咽癌筛查工作不仅取得了科研成就,同时也成就了一项民生工程,提高了群众对于鼻咽癌防治的意识。早诊早治可及时挽救患者生命勇攀科研高峰,随着季明芳团队对“广东癌”之问的逐一破解,鼻咽癌患者在临床的5年生存率也得到了显著提高,死亡率则相对大幅下降。其中,参与筛查的鼻咽癌患者,5年生存率高达95.7%,而对照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64.5%。依据年至年筛查数据。《中期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99例鼻咽癌患者最终死亡23例,而筛查组的62例鼻咽癌患者仅死亡2例,死亡风险降低了88%,筛查人群鼻咽癌特异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人群。“早期鼻咽癌患者治疗效果良好,以放射治疗为主,90%以上可治愈或实现长期无瘤生存。然而,早期鼻咽癌往往无任何症状或仅有鼻塞、涕血、耳鸣等轻微症状,极易出现漏诊、误诊从而延误治疗。”医院放疗病区副主任医师张晶晶介绍,此前,超80%的鼻咽癌患者在临床确诊时已进入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特别是对于局部晚期和出现远处转移的患者,5年生存率不足50%。基于多年的临床经验,她对早期筛查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深有感触:“如今,早期筛查提高了鼻咽癌早诊率,采取及早干预治疗对于提高治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重大意义。”张晶晶说。从卫生经济学角度看,鼻咽癌筛查可以降低医疗成本。通常,发现一例鼻咽癌患者的医疗成本约为2.78万元,发现早期病例费用则为3.65万元,以年中山市人均GDP计算,早期病例发现成本系数(EDCI)为0.65。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成本—效果”标准,获取一个健康生命年的合理成本应小于1个人均GDP(本国),季明芳表示,若以此为据,0.65的成本系数正是极佳的指标。此外,季明芳团队还对新发鼻咽癌患者算了一笔账:每名早期患者的平均治疗费用可比晚期患者节约30%,若筛查出50例早期患者,后期治疗费用就可以节约百万余元。由于鼻咽癌高发年龄在30岁-69岁之间,发病年龄相对其他常见恶性肿瘤较低,通过早诊早治可及时挽救患者的生命。医疗科研成果的直接效益更体现在市场成果转化上,中山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胜岚表示,季明芳团队一直在使用该公司生产的抗体检测试剂,基于大量样本的筛查反馈为其提供了改进试剂的明确方向,科研与生产相辅相成,促进了生物试剂与科研工作的共同发展。南方日报记者郎慧通讯员杨惠如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jiadicar.com/zjlqx/12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