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管理咨询顾问,我听到客户最多的一个要求是:“刘老师,帮我们推荐个人吧。”
这个时候,我通常会反问:“内部真的没有人用吗?”
得到的回答都是一样的:“真的没人用啊。内部培养太慢,特别是相对全面的管理型人才,这么多年都没培养出来几个。”
对于复合型的经营管理人才,如果是抱着“培养”的想法,那大概率上是培养不出来的。
人才培养方法,现在更流行的说法是“人才发展”,很多企业都开始逐步掌握。但从结果来看,大部分企业收效甚微。
美的每年,都会以千为单位,大量招聘毕业生。
美的很多现任、离任以及活跃在各行各业的总经理或总监级高管,超过一半都来自于早些年的毕业生。
多年以来,美的被业界称为“黄埔军校”,的确实至名归。
那么,这些毕业生,最后是如何走上总经理岗位的呢?
哪怕不是毕业生,美的层出不穷的人才,又是如何批量性出现的呢?
这不是因为,美的采取了多么与众不同的培养手段。
而是因为,美的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成长机制。
在美的,与其说培养,不如说成长,更为贴切。
下面,我就来和你分享,美的这套人才成长机制。
—1—
超常规的用人理念:五成把握就可以用
年7月,我坐火车从北京来到北滘(这个“滘”字,我刚来的时候也不知道怎么读),作为一枚毕业生小白,加入了美的空调事业部。
在3个月的工厂实习之后,我的第一个岗位是经营企划,具体内容是“竞争对手研究与行业政策分析”。
那个时候我对美的都不太熟,就开始研究格力、海尔了。同时,又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去找各类家电行业分析报告。
又过了3个月,刚好赶上事业部请到了人民大学教授施炜老师,来给美的做培训。
因为是我母校的老师过来,晚上我和美的另一个人大的同学,去了施炜老师下榻的小蓬莱宾馆,当面聆听教诲。
施炜老师自然是先问我们一些基本情况:来了多长时间,做什么岗位的,具体负责什么工作。
我说我是今年的毕业生,刚来6个月,具体负责“竞争对手研究与行业政策分析”。
施炜老师不等我说完,就表示很惊讶,直接打断我的话说道:“竞争对手研究这个先不说,但行业政策分析这个活儿,至少要有15年行业工作经验才可以做。你刚毕业就负责这个,做得了吗?”
那天,我才知道,我承担了一个多么不自量力的岗位。
但是,一个在教授眼中需要15年经验才能做的岗位,在美的,就是敢这么大胆放手给一个新人去做。
当时我周围的很多毕业生,也都在做着各种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最难得的是,周围不会有人质疑你,你要做的就是全力奔跑。
我想我的宏观战略思维,应该就是那个时候被逼着启蒙的。
我在美的十几年间,从集团总部、大家电事业部、小家电事业部、直到产品公司,再从管理到业务……经历了多个全新部门和岗位。
最大跨度的一次,是我在一天也没做过销售业务的情况下,直接从营运与人力资源部门,转向负责海外营销部。这中间唯一能有点关联的,就是当时总经理知道我在自学外语。
这种发生在我身上的敢于用人的案例,在美的并不是个别情况:
●美的置业集团总裁赫恒乐,初入美的是律师,后来担任法务部长,之后兼任审计监察部,年转型出任美的地产总裁;●原美的洗衣机事业部总裁陆剑锋,毕业生加入美的,从导购主管做起,先后担任过分公司经理、销售公司总经理、事业部副总、环电事业部总经理等职务;●美的集团副总裁王建国,毕业生加入美的,从财务分析做起,先后担任过供应链管理部总监、行政与人力资源部总监、冰箱事业部总经理等职务;●……这个名单太长了,我必须省去1万字。最为外界所熟知的案例,自然是美的现任董事长方洪波,刚进美的是从内刊编辑做起,先后担任广告科科长、销售公司副总、空调国内营销公司总经理、空调事业部总经理、制冷集团CEO、美的集团董事长。
一路走来,方洪波自己也曾坦言:“每一次老板对我的岗位的安排,我都觉得难以胜任。”
但是,创始人何享健0多年前就认为:没有人天生就适合,只要有五成把握就可以用。
正是在何老总超常规的用人理念之下,才让一批又一批,没有血缘地缘关系、没有强大个人背景、甚至也没有专业对口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在美的不断获得机会,并源源不断地成长起来。
——
活水型的组织:让每一条鱼都变成鲶鱼
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这句话放在美的身上,只说对了一半。
因为美的是“流水的营盘流水的兵”。
企业发展遇到瓶颈,很多老板往往会归结为人的问题。
美的当然也会通过各种人事调整,来从人的角度解决一些问题。
但美的更根本、更有效、更长久的做法,却是先对自身的组织做检讨。
如果组织内部一潭死水,要改变的是水,而不是鱼。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水都没流动起来,怎么能要求鱼先动起来呢?
管理学上常说的“鲶鱼效应”,更多的是一种误导。不仅现实中渔民们不会真的这样去做,就是在企业组织里,一两条“鲶鱼”的进入,其结果要么被同化、要么被赶走,这也是为什么空降兵长期以来,存活率偏低的原因。
企业发展,在没有解决组织问题的情况下,仅仅试图通过人的问题来解决,往往是徒劳的。
我在《美的是怎么做组织变革的?》的文章中写过,从年事业部制改革开始,美的就是首先解决组织问题,之后0多年来,平均每半年就进行一次较大的组织变革,从集团到各事业部再到各产品公司,约余次的组织变革,就是在不断地建设活水型组织。
每一次的组织变革,都会释放出一些主管、经理、总监甚至总经理等岗位机会。
在超常规的用人理念下,年轻人往往能够得到更多快速上位的机会,而年轻人又让组织再次充满活力,从而形成了组织与人才相互促进的飞轮效应。
主动的组织变革是这个飞轮效应的第一推动力,让组织里的每一条鱼都变成了鲶鱼。
—3—
快速成长路径:打擂台式的加速进化论在美的学院的墙上,有这样一句话:
“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
(美的学院三楼走廊尽头的标语)
美的人才的成长速度之快,让很多前来交流的企业都感到叹服。
但这些从内部成长起来的人才,从来都不是呵护式的,而是从最基层打拼上来的。
美的集团就像一个总擂台,各个事业部、各个部门就像不同级别的分擂台、小擂台。
由于美的制度清晰、规则明确,大家打的都是职业赛。
比赛月月打(月度经营分析排名)、年年打(年度绩效考核),要想脱颖而出,站上总擂台,就要从下面打上来,打赢同部门的人、打赢同事业部的人、打赢其他分擂台的人。
即使一时打赢了,比赛也不会结束,因为随时会有人打挑战赛。
擂台经常摆,有种上来打。
输赢的标准,很简单,就是绩效。
打不赢了、打不动了、想休息了,可以,请把擂台让出来。
所以,如果仅仅用丛林法则,来形容美的内部的人才竞争,道理上是对的,但力度上是远远不够的,我更愿意称之为:打擂台式的加速进化论。
因为美的不是放任大家在组织内野蛮生长,而是在主动营造的竞争淘汰机制中,压迫着人才加速成长,否则就会大浪淘沙。
不成长,就退场。
美的各级干部,不会整天苦口婆心的劝你去学习、劝你去努力,因为更好地激发你的自驱力的,更多地来自于你的对手。
正是这种年复一年的、打擂台式的绩效比拼方式,让大量的人才从实战中快速成长。
—4—
后备培养方式:考核徒弟,更考核师傅美的人才成长机制中,后备干部的培养方式可以说是一种有效的补充。
后备干部(有些企业也叫管培生)的培养方式,在成规模的企业里,已经越来越成熟。
美的集团有“航”系列、美的置业有“石”系列、波司登有“鹰”系列、林氏木业有“林”系列……
人力资源部门都会制定详细的方案,并要求后备干部提交多份“作业”,来检验培养结果。
美的集团在操作上,与众不同的一点是:不仅考核后备干部,更考核后备干部的导师。
例如,领航班(培养后备总经理)0个人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都会由一位现任事业部总经理担任导师。除了每个学员要进行各种评比考核之外,每位导师也会被明确承担的职责,并有0多项的行为核查,同时小组之间的PK也代表了导师指导的水平。这就使得担任导师的总经理们,必须悉心指导,而不会将培养搞成形式。
这种操作就好像《奇葩说》更改了赛制,要求高晓松和蔡康永,作为本队的导师,也必须下场辩论,从而让比赛更加精彩。
我年所在的厨卫事业部,在毕业生3个月的入职培养上,也出台过一项制度:首先为每个毕业生明确一个指导人,指导时间为3个月,3个月后对所有指导人进行考核,考核的标准完全由毕业生的评价来打分。这项制度一出,毕业生当然不敢随便给师傅打低分,但是每一个师傅却由原来的敷衍变得异常认真。
最后的话:
每一家企业都希望人才济济。
每一个老板都盼望良将如潮。
然而,外部大环境的流动与人本身的复杂性,让所有企业都面临着人才,这个最大的难题。
美的通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成长机制,使得人才的复制速度远远超过了流动速度,并让企业对个人的依赖度逐步减小。
超常规的用人理念、活水型的组织、打擂台式的快速成长路径、考核师傅的后备培养方式,都没有将焦点,放在寻找某个高手的解决思路上。
而是站在建立人才成长机制,这个更高的维度上,来长期解决问题。
你的企业,在寻找外部高手解决当前痛点的同时,是否也在有意识地建立人才成长机制呢?
—END—
推荐阅读
美的企业文化:人狠话不多(上)
美的是怎么做组织变革的?
从集权之痛到分权之美——美的如何用分权把企业做大?(三)
作者简介:
刘欣,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毕业,精亦诚咨询创始人,中国家居五金专委会管理专家、中国设备管理协会特邀专家、原美的资深高管,现为多家知名企业的管理顾问。
年毕业后加入美的,在美的工作17年,历任集团总裁办副主任、事业部管委会成员、营运与人力资源总监、海外营销总监、国际战略项目总监,主导和推动战略转型、运营管理、组织变革、人力资源管理、海外营销、流程诊断、产销计划管理、精益改善等多项工作内容,曾为美的、波司登、帅康、希音国际、中科为集团等多家企业进行咨询和授课。
精亦诚刘欣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jiadicar.com/zjjzd/8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