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明东北部的山岭间,坐落着滇东古镇杨林。这里是明代医学家、音韵学家兰茂的故乡,盛产杨林肥酒。
外环高速绕春城,闭合点就选在了这里。
软岩大变形、富水、暗河、断层、岩溶……要在这样的地质条件下挖一条亚洲最长双向6车道高速公路隧道,很多人想都不敢想。
极高风险。这是隧道的安全风险等级。
年,41岁的中铁十四局三公司副总经理荀其迅接下了这个重任,亮剑“亚洲第一隧”。
多个日日夜夜、12次典型地质灾害、多米岩溶段、2段围岩大变形、8次突泥涌水,累计突泥量13万方、累计填埋隧道约1.7公里……这组数据就像一根根银丝,爬满了他的鬓角;更像他口袋里的药,一包一包,一板一板。
年10月1日零时,杨林隧道通车,参建人员自发上路体验。6年来,他们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像拳头一样,紧紧攥在一起。零事故!零伤亡!无一人主动离开!这就是新时代的铁军精神。
最后37米“魔咒”
时针回拨到年7月31日,一个让参建人员刻骨铭心的日子。
“快跑!快跑!”18:20,杨林隧道左洞出口掌子面突然涌出大量黑色泥石结合物。施工人员拼命往外跑。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支架、挖掘机、装载机、面包车……还有工人刚刚跑掉的鞋子,瞬间被淹没。
重达吨的台车撞上隧道壁,在泥石流的冲击下,发出巨大的吱吱声。这已经是报废的第三个台车,前两个都被硬生生挤成了麻花。
刚开始只顾着逃命,停下来,大家才感到后怕,头皮发麻,心扑通扑通跳个不停。人要是跑得慢一步,想救都不可能。
“人没事儿吧?”这是荀其迅拄着拐杖一瘸一拐来到现场时,说的第一句话。
不足2个小时,突泥涌水将成型隧道填埋米,6个小时将隧道填埋米,累计突泥超过3万方。
此时的隧道仅剩了最后37米,跟一年多前一样。其实如果进展顺利,这37米只需要10天就能打通。
又是突泥涌水。统计表显示,这已经是建设者面对的第7次大型突泥涌水。
突泥涌水是隧道工程的致命杀手,在云贵地区断层、岩溶、暗河等地质情况下,这种瞬时大量涌水现象极易发生。云南省云凤高速公路安石隧道出口“11.26”突泥涌水就曾导致多人遇难。
有两个协作队伍,经历了这次突涌后,撤场不干了,他们说保命要紧。
高山出现塌坑
最后37米“魔咒”还在继续。年8月2日凌晨,在突泥涌水位置斜上方,米的高山上,出现直径约60米的圆形塌坑。
隧道“冒顶”,一把悬着的“利剑”,最终还是掉了下来。这意味着,米的高山,几乎没有了任何支撑,围岩的复杂程度不可想象。
到底该怎么干?随后的研讨会上,大家都低着头,没有一个人说话,压抑到了极点。
“掌舵人”荀其迅明白,他的态度,直接影响团队的士气。他将自己从崩溃的边缘强拉回来,故作平静地说:“我们的技术没有问题,我们要有信心,隧道一定能打通。”
突涌,倒退,清理,再前进,处理一次将近半年。隧道清淤的“拉锯战”又开始了。
经过多方专家论证和现场勘察,项目部确定了“不探不挖、开挖一段、闭合一段、加固一段”的施工原则。清淤结束后,考虑到前方地质不稳定,建设者们先注浆稳定地质,再双倍加强拱架和二衬支护,在空腔下方形成一个9米厚的保护盖,稳扎稳打,向前掘进。
年底,他们再次重新向着最后的37米发起冲锋。进行帷幕注浆固结岩体后,他们创新使用了上部CD法施工,将大断面隧道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右方先施工,边开挖边做中部支撑。机械配合人工,以每天50公分至1米的速度前进。
年4月30日13:50,随着挖掘机引擎的一阵轰鸣,杨林隧道左洞贯通。最后37米“魔咒”被打破。
那一刻,在鞭炮声中,现场几乎所有人都落泪了,包括荀其迅。情不自禁!项目现场副经理武尚勇更是哭着和现场的每一个人拥抱。
年10月份进场以来,所有的担心、苦闷、煎熬,甚至一次次地绝望,都在泪水中消融了。
总工程师被罚款
隧道贯通的同时,荀其迅的团队还交出了一份完美的“安全答卷”:零事故!零伤亡!
杨林隧道长约9.5公里。其中,中铁十四局管段约6.5公里,地质情况复杂,五级围岩超过2公里。
一旦发生突发状况,迅速撤离,工人的生命安全高于一切。“把弟兄们完完整整带出来,也要完完整整带回去。”每次开会,荀其迅都要强调一遍。
有一次他在施工现场看到项目总工程师王旭华没穿反光背心,用手机一拍,当场罚款元。
从此,现场再也没有不戴安全帽、不穿反光背心的人了。
六年来,只有一次,大家看到荀其迅急眼了。就是因为安全。
年5月31日上午9点多,他巡查完掌子面,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就去了斜井。在他走后,王旭华也到了掌子面,他们还碰了个照面。
“荀总,掌子面这边又发生了突泥涌水!”10点多,荀其迅听到王旭华电话里急促的声音,还没来得及多问,电话就没声了,随后就断线了。
荀其迅突然觉得一块大石头卡在了嗓子眼儿,再打电话,一直无法接通。
他赶紧往外跑,找车去进口。当看到王旭华时,他紧张的神经才稍微放松了些,“人没事儿就好。”
李学庄是项目部的安全总监,因为人长得黑,又经常黑着脸,大家都叫他“老黑”。
隧道施工六年来,他每天步行进洞两次,在现场的时间超过6小时。雷打不动。
他自费购买了执法仪,只要进工地就开着,近两年就录了2G视频。
看到班组休息,他会笑呵呵走过去,把大家聚拢过来,进行班中安全教育。“逃生”和“保命”是他说得最多的两个词。
“工友们,掌子面发现掉块、出水变混、轰隆隆响,赶紧……”“跑……”大家笑哈哈地回答道。
看到工人在台车上作业,他也会爬上8米高的台车,叮嘱大家:“高空作业,千万集中精神,注意安全。”
他还有个绝招——“枕边风”。
每个工程队都有四五个自己的小食堂。整个项目加起来有近20个食堂,40多名厨师。
可别小看这些厨师,她们一般都是班组长的家人。“枕边风”吹起来,比惩戒手段更有分量。
李学庄将她们都培养成了“安全宣传员”,定期给她们讲解安全用电、高空作业、人员防护等知识。
“比起工作群通报批评,我更怕许大厨在吃饭时不停地念叨。”工人张仁权尴尬地摸了摸后脑勺。隧道施工比较热,他有次穿短裤进洞,被许大厨知道了。那天的午饭和晚饭时间,他被逼着看了好多个安全事故的视频。
不过张仁权也承认,被“教育”了一天,自己也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真要发生了安全事故,再后悔就晚了!”“改过自新”的他后来竟成了许大厨安插在施工现场“眼线”。
在工作和生活的接触中,李学庄渐渐与工人们打成一片。多名作业人员,有一半他能叫出名字,90%能知道姓氏。“我的安全管理方法就是走‘群众路线’,发挥全员力量保安全。”李学庄说。
为确保施工安全,项目部还邀请第三方进行超前地质预报,并斥资万元,购置多功能钻机,用于探明前方地质,监测围岩变化;项目部还在台车前安装了高清摄像头,24小时监控掌子面安全情况;遇到空洞及破碎围岩,建设者以较常规两倍的钢筋和拱架加强支护,确保隧道安全。
项目部经常组织进场班组观看地质风险视频,查看突泥涌水印痕,提高安全意识;现场技术员24小时在掌子面值守,遇到出水变混、掉块等现象,组织人员迅速撤离;安全员和党员巡查员每天步行进洞巡查,进行班前和班中安全教育。
瞒不住的病痛
尽管经常叮嘱大家注意施工安全,但对自己的身体,荀其迅却总是不那么在乎。
年大学毕业后,他就到了工地上。22年来,他从一名技术员成长为项目经理、公司副总。
他干过的工程个个都是精品,多次获得鲁班奖和李春奖。但这些年来,他的身体状况却越来越差。
在上一个项目贵广铁路的时候,他被查出糖尿病。刚开始通过中药降糖,后来需要一天打三次胰岛素。
年11月份,项目部进行了年度体检。“甲状腺结节严重,高度疑似甲状腺癌。”这是体检报告上最醒目的字眼。
荀其迅收起了体检报告。项目部曾向业主承诺,坚决保证年4月份右洞贯通。但右洞贯通点也在突泥涌水段,安全风险大,工期紧,他确实走不开。
他医院进行了复查,医生都建议做穿刺进行确诊。但是,如果确诊,必须马上手术。
“不能因为我个人手术影响隧道贯通,这是我们企业的信誉。再说只是疑似,而且就算是甲状腺癌也是惰性癌。”他给自己找了一堆理由。
一开始,他没有告诉任何人。直到爱人黄福萍一次次找他要体检报告,他才松口。
那段时间,他几乎天天和爱人在电话里吵架。时任三公司社保部部长的黄福萍因为工作原因,整天接触的都是这个生病,那个住院,特别敏感。
血压升高,整夜失眠。黄福萍天天都在担心千里之外的荀其迅。
荀其迅则一门心思投入了项目。最终,他们兑现了承诺:隧道右洞于年4月6日顺利贯通。
安排妥当后续施工任务后,他才坐上了回济南的飞机。
穿刺手术检查结果有惊无险。但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粥状硬化……他的身体已经发出严重预警信号。
没过两天,他又回到了昆明。
“荀总具有很强的大局观念,一切以企业为重。”王旭华说。
年,不管是对于荀其迅来说,还是对于杨林隧道,似乎都不太顺利。
6月份,在隧道内巡查的荀其迅踩到污水沟盖板的弧形断面,脚扭曲滑倒。疼痛难忍,无法站立。他在原地休息20分钟后,才被扶上车,并继续咬牙到3个风道洞室查看。
吃完晚饭,荀其迅脚部疼痛到无法行走,被紧急送到嵩医院。
骰骨撕脱性骨折!
放心不下项目,当天晚上他连夜又赶回了项目部。“不愿意住院,心里有事,睡不着觉。”他说。
但因血液回流,荀医院,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治疗。
那几天,每当女儿要求视频聊天的时候,他都会找理由换成语音通话。
后来女儿不依,他才露了馅儿。病床的床头怎么可能和宿舍一样呢?
回到项目部的第二天,荀其迅又坐不住了,开始拄着双拐开会,到工地巡查、陪检。熟悉的同事开玩笑,喊他“瘸子”。
考勤表显示,六年来,荀其迅只回家过了三个春节,参加过三次公司的年初系列会议。
“尤其是这两年,他几乎没回过家。”驾驶员张文凤自年2月到贵广高铁以后,再也没有喝过酒。荀其迅有时半夜还会去隧道,他得24小时待命。
每天看到荀其迅一把把吃药,饭前、饭中、饭后,张文凤的心里挺不是滋味儿。
相比其他人,他能看到更真实的荀其迅。
在工地的最后一夜
年9月9日晚,物资部袁以明在工地的最后一夜。
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凌晨3点多,他穿好衣服,在项目部驻地老余屯走了很长时间。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曾听到过他和同事们的欢声笑语。
年12月18日,刚过完20岁生日的他,就来到了杨林。将近2年时间,他学到了很多,再去新工地已经能独当一面。
“袁儿,对象的事儿怎么样了啊?”荀其迅每次见到这个机灵的小伙子,都会问一句。
袁以明有点不好意思,心里却特别暖。
由于杨林隧道对昆明发展意义重大、地质复杂,公司为项目配备了超强团队。很多人还在六潜高速公路、贵广高铁并肩战斗过。
办公室的周慧是整个项目部第二个进场的人。采买办公家具、装修、进行企业文化规划……这个家就是他们建起来的。
项目部对员工特别好。员工回家探亲,项目部车接车送。新来的职工,床单被罩全部换新的。家属来探亲,更是热情招待。
周慧4岁的女儿甜甜现在还经常会提到陈爷爷、杨大爷、小花阿姨、明明、小唐叔叔……
年9月,因为8个月大的甜甜没人照顾。荀其迅建议她把老人和孩子接到项目部。
从此,逗甜甜,就成了大家茶余饭后最开心的娱乐项目。毕竟,很多人长时间见不到孩子。
有一次,甜甜凌晨3点多发烧。同事开车医院。看完病回来,天已经亮了。
年6月,周慧被调到其他项目时,甜甜已经满院子跑了。
“特别舍不得这里,舍不得这个大家庭。”没能看到隧道通车,她感到特别遗憾。
有一次打给同事打电话,说着说着泪水就止不住了。
“昆明绕城很温暖。请假回家,荀总都会嘱咐我,年轻小伙子,出门不容易,别忘了买束鲜花,买点鲜花饼,后方稳定了,才能干活。”成本部仲光东说,他从不抢断大家的话,而是等你说完,再逐条帮你分析,像个和蔼的大家长。
其实,对于如何形成团队凝聚力,荀其迅有自己的一套想法。领导班子要带头配合好,多沟通,创造和谐的氛围,劲儿往一处使。分工明确,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奖罚分明,做得好要表扬、要奖励;干不好要挨熊,挨熊要知道自己哪里错了。问题要马上解决,不拖拉,派专人跟进。严管善待,谁有难处,一定得帮一把。
项目部有个职工,家属得了癌症,儿子患有自闭症,生活困难。大家自愿捐款,许多协作队伍得知后,也伸出了援助之手。为了方便职工照顾儿子,项目部还为他的儿子安排了拌合站保洁员的岗位。到这以后,孩子明显开朗了许多。
“进场以来,我们参与了杨林隧道斜井施工,后来又接手了竖井和正洞施工。我们干隧道也20多年了,从没见过这么难打的隧道,要不是和项目部这个团队合作,我不会一直接手新任务的。”隧道三队现场负责人姜存枢说。
隧道通了,预示着分别的时刻即将到了。虽然大家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这一刻真正到来时,很多人还是忍不住落泪。甚至是“老黑”,临走时哭着去每个办公室告别。
情难舍!这一别,天各一方,再见不知是何时。
如今很多项目部职工已经到了全国各地,广西南玉铁路、云南滇中引水、山西太原自行车专用道、陕西安岚高速、厦门翔安机场……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今年8月份,王旭华的小女儿出生,取名王艺霖。小名叫“林林”,杨林隧道的“林”……
编辑:肖永顺唐亚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bujiadicar.com/zjlqx/8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