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总经理 >> 总经理权限 >> 正文 >> 正文

唐振绪大师风范遗唐风

来源:总经理 时间:2021/7/1
北京中科白瘕风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8%98%e4%ba%91%e6%b6%9b/21900249?fr=aladdin

唐振绪

西南交大的前身唐山工程学院和康奈尔大学都是我的母校,每想起这两所母校时我就有一种光荣感……

——唐振绪

年11月,我解放大军在解放了东北全境之后,即长驱入关,直指平津,紧接着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相继打响。

唐山交大师生员工及家属被迫迁往上海,但生活极度困难,学校处于危难时刻。校友们认为:应推举一位年富力强,有胆量、有能力的校友回来,帮助顾宜孙院长处理事务,领导院务工作经过磋商,校友们认为最合适的人选是刚从台湾回来,只有37岁,且学历、资历都有,曾在美国留学工作近十年的唐振绪。

接到老院长茅以升电报的唐振绪,感到返回学校是临危受命,义不容辞!

唐振绪,科技管理专家,新中国铁路教育和铁路科研的开拓者之一。毕生从事铁路教育和铁路科研的组织领导工作,在保存唐山工学院的技术力量、重建新唐院以及筹建铁道科学研究院中起了重要作用。他三上青藏高原,为修建青藏铁路提出宝贵建议。他积极开展国际间的学术和文化交流,为铁路科技发展和促进祖国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出身名门学成唐山交大

唐振绪,字缵伯,江苏省无锡市人。年3月29日生于南京,又名宁生。

唐氏家族乃是名门。其祖先唐顺之是明朝的名臣,人称“荆川先生”。祖父唐锡晋是县里负责考秀才的主考官,在无锡创办四所小学,还从事救灾工作,其父唐宗郭,字慕汾,14岁就中了秀才,从京师大学堂毕业,在无锡置田亩,创办“唐氏仁庄”,将收入作为救助他人和赈灾、办学的资金。后在北平市成立“唐氏仁庄总事务所”,曾任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委员。

唐振绪出生不久,随母亲邵桐华从南京回到无锡大楼巷居住,入唐氏小学幼儿园接受启蒙教育。

唐振绪5岁时随父母由无锡迁居北京,被送进“京师第一蒙养院”,接受学前教育,父亲还给他请了三位家庭教师。受书香门第的熏陶,唐振绪自幼聪慧,“小小年纪,出口成章”。在国民小学毕业后,他又被送进西四“萃文中学”。“萃文”是英国教会学校,用英文教学,不仅为其打好英文基础,也培养了他科学、自由的生活方式。

唐振绪高中进的是“四存中学”(存学、存信、存人、存治),该校名师荟萃,有一流的理化、生物实验室,使用英文课本,自选课有钢琴、武术、拳击、京剧、西洋音乐等,这为他以后进入大学学习和留学海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年,唐振绪读完高二,本来还应再读两年才能毕业,但伯父和父亲都期望他能在全国闻名的名牌学府里学有成就。于是伯父介绍他到唐山交通大学补习班读书,后由预科升入大学本科习土木工程。

在学校里,唐振绪的学习成绩还算不错,业余时间的最大爱好是摄影。早在唐振绪12岁时,他的舅舅邵元济从日本留学回国,送给他一架蔡司依康照相机,他从此爱上摄影,在天津《北洋画报》、上海《良友》、北平《北京画报》上发表作品。这些杂志还争相聘他为特约记者。

年,唐振绪患上神经性头疼病,根据医生的嘱咐,回到北京“壮学庐”休学养病。

年至年,陕西、甘肃两省大旱,各种灾害、瘟疫相伴而生,兵匪泛滥,应时任甘肃省主席、陕西省主席邵力子邀请,“孝惠学社”的唐宗郭陪同朱庆澜到甘陕救灾。唐宗郭想让唐振绪随团前往,一来可以深入民间,体察民众苦情;二来可以开阔眼界,增加为人处世的知识,同时也许会对他的病有好处。唐振绪得知这个消息异常高兴,带上行李和相机,跟“孝惠学社”的运粮车到西北,面对严重的天灾人祸,唐宗郭发出“科技空白,缺少文化”的感慨,教育唐振绪:“祖上救灾只是治表。你学会治水才能治本。”唐振绪从此立志,要选择水利作为自己的志愿,以期有所成就,解救民众脱水旱如倒悬之苦。

年夏,唐振绪回到学校,继续完成学业。回校后第一件事就是到校长孙鸿哲办公室,呼请道:“孙校长,我们应该有水利门!”孙校长仔细聆听了他西北之行的见闻和建议,很受感动,点头赞许。是年,孙校长从美国聘回29岁的范治纶副教授,增设水利门专业。唐院首次应因“学生要求”增设专业,唐振绪成为唐院首届水利门毕业生。

年夏,唐振绪取得了土木工程学士学位。当时,唐院所有毕业生一律分配到铁路系统工作,唐振绪本应分配到京沪、沪杭甬铁路管理局实习,这本是许多毕业生求之不得的美差,但他认为自己学的是水利专业,专业不对口,所以谢绝分配,自我下放到山东邺城县董庄,任黄河董庄堵口工程委员会工程师。他学习几百年传下来的“埽坝进占”:用黄土、石头、绳子、木桩、老玉米秆之类的东西治理黄河。

年正月,唐振绪在黄河董庄堵口工地向当地农民学习传统堵漏方法

年7月8日,陕州水位达.83米,流量每秒为10立方米,加上河南境内支流同时陡涨,全河流量超过每秒立方米。董庄至张桥直距仅7公里,而河长竟达15公里,河道弯曲过甚状如大“S”,河床淤高,泄水不畅。由于常年战乱,拆东墙补西墙,居民和政府皆无长远打算,致使大水突至,无刷深机会,造成董庄大决口。鄄城董庄至临濮集约3公里大堤全部漫水,决堤6处,导致洪流泛滥,鲁西尽成泽国。唐振绪扛着测量仪器,奔走于黄河两岸,检测水文。入夜,独自住在草席搭起来的临时工棚里,为防寒冷,墙壁上糊满各种报纸挡风。整个严冬,包括除夕、初一,他都坚持在一线监测数据,粗茶淡饭,不肯回家。他向河工现场学习“埽坝进占”传统堵筑决口工艺,用相机逐一拍摄,制成几百张照片,仔细分析决口原因、口门情势、被灾区域,制订筹堵计划、施工方案及工款预算。

年春,茶庄“埽坝进占”合龙后,唐振绪为进一步考察旧中国水利建设的实情,再次前往陕西,在水利泰斗李仪祉的指导下,参加泾惠渠、渭惠渠、洛惠渠灌溉工程建设,受益匪浅,这也激起他强烈的科学救国热情,决心远渡重洋,充实知识,增长科学救国的才干。

放洋渡美入康大深造

年8月24日,星期一,上海《申报》第三版用黑体标题刊登了一条消息《唐振绪今日放洋》,内容为:“国府振委唐慕汾之长公子、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的土木工程系水利工程门学士,唐振绪今日将放洋渡美,入康奈尔大学研究院深造,专攻水利工程。”

与他同船而去的还有唐院校友刘大中、李士豪、王兴、彭荣阁、李绍昌、张韶初,以及光华大学沈昌焕,燕京大学吴文源、谢冰心等。

唐振绪进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主科为水利工程,辅科是运输工程。他由于学习刻苦,I年夏天,通过硕士考试,完成了《土坝之设计与施工)硕士论文,并通过了口试,获得了土木工程硕士学位。暑假,唐振绪到MIT麻省理工学院的暑期学校选读“模型理论”和河道试验两门课程,均获最高成绩“H”。这时,他又接到了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颁发给他的麦格鲁(Mcgraw)土木工程奖学金的通知。

本来,出国前唐振绪只想以一年时间获得硕士学位后就回国,得了奖学金后,他决心留下来攻读博士学位。于是暑假结束后,他返回康奈尔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他选择了“实验水力学”为主科,“水利工程”“运输工程”为辅科。到了年暑假,他又获得了“呼克”(Hooker)水力学奖学金两年。年在国际著名水利学教授舒德的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明渠中之紊流阻力》,把过去只用于管流中的紊流阻力理论第一次应用到明渠中来,而获得初步成功和好评。唐振绪由此获得以水力学为主科的博士学位,留校任水力学助教,从事辅导研究生的工作。他任助教的时间虽然不是很长,却在教学工作及实验室管理方面积累了许多知识和有益经验,为后来从事大学的领导工作打下了基础。

唐振绪不抽烟、不喝酒,亦不善体育,业余爱好唯有摄影。他平易近人,交游广泛,乐善好施。待朋友认真,从不敷衍,对同学们提出的要求,总是诚心实意地尽力满足。在他的撮合下,有好几位校友喜结连理,并与他结为至交。此外,他还注意收集和保存各种资料。

年5月,为了能更广泛地掌握水利建设的设计经验,唐振绪离开了康奈尔大学,应聘到纽约城易贝斯柯公司担任水力设计师,参与设计了南美洲的一处水电站及印度的一处水坝。在此期间,他还学会了设计一种拱坝和一种重力坝,以及推算水库淹没面积、设计输水管支座、闸门启闭装置等。

唐振绪为了摆脱美国公司分工过细的羁绊,能有机会学到各方面的经验和获取更多的资料,来到当时中国政府在美国的世界贸易公司,对副总经理任嗣达表达了想法:“这次世界大战不久就会结束的,在胜利之后,祖国需要恢复建设,我国的大江大河都应像美国TVA那样,进行全面的规划和开发。”任嗣达觉得他很有远见和抱负,对他的想法和希望非常赞同,接收他到公司工作。这样,唐振绪又于年9月起,转到世界贸易公司工程部担任工程师兼联络秘书。

回国效力为建设祖国初显身手

抗日战争胜利后,年II月20日,唐振绪应当时资源委员会的邀请,告别了曾经学习工作了10年的美国,满怀建设祖国的热情,从华盛顿飞回中国,参加长江流域开发和三峡大坝工程建设。但到达之后,因计划变更,他被调任行政院工程计划团主任工程师兼总干事,曾组织国内外技术专家进行调查研究,编制了战后复兴铁路、公路、港埠、防洪等方面的工程计划。此外,他还积极倡导以水力发电为中心、多目标全流域开发黄河的规划,并负责延聘了美国垦务局总工程师萨凡奇、美国陆军水利总工程师雷博德、美国制铝公司水利总工程师葛罗登等人组成黄河水利顾问团。年秋,他应聘担任钱塘江海塘工程局副总工程师兼设计处处长。

由于他筹划开展根治和全流域开发钱塘江的设想在当时环境下难以实现,遂于年4月经邵力子先生介绍去台湾工作。

在台湾,唐振绪先后担任高雄港务局副局长、台湾省林产管理局局长、台湾省政府专门委员等职。在担任林产管理局局长期间,他针对时弊,颁布“清、慎、勤”三字局训,提出“保林重于造林,而造林又重于伐木”的工作方针。他广集人才,严格法令,改善员工及山民的生活,根绝流弊,营造山林,并聘请了国内外林业权威担任顾问到台视察。此外,他还组织拍摄科学教育影片,普及林业知识;成立中华林业学会台湾分会,共图本省林学之发展。经过大力整顿,濒临毁灭的台湾林业有了新的生机。

唐振绪秉公任事,谨守职责,触犯了当地巨绅大贾的利益。在官商的勾结下,他们盗伐森林,为害日劣。面对国家财产受到如此严重的破坏,他举行省内外记者招待会,组织记者入山采访,揭露黑幕,进行坚决的斗争。然而,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无力扭转腐败的局面。年9月,大陆解放在望,不少人奔往台湾,唐振绪却毫无留恋,毅然返回了大陆。

年7月10日,茅以升与唐振绪出席第三期交大旅美校友子弟汉语班在北方交大的开学典礼。后面站的是茅以升小女儿茅玉麟

临危受命主政唐山交大

年11月,北方,中原,炮声隆隆,烟尘滚滚。

解放战争打响后,地处山海关和天津之间唐山交大情势危急,师生员工感于国民党的宣传,不明真相,心中十分不安。11月17日下午,学校召开了紧急院务会议,通过了“即行南迁”的议案,全体师生员工及家属约人,分三批携带着半数以上的图书、仪器、公物,从天津坐船赶赴上海。

到上海后,大家生活极度困难,吃住都没有着落,由于教育部不拨经费,学校唯一的财源只是校友们一时的资助,很难维持久远。在这种情况下,大家提出了三个方案:去江西萍乡县,去台湾省台北市,或去广西南宁。

学校处于危难时刻,校友们着急万分。他们聚在一起,商量办法,一致推举校友唐振绪回校帮助顾宜孙院长处理院务,于是,老院长茅以升给唐振绪拍了一封电报,邀请他到南京,有要事面商。待唐振绪赶到后,茅以升和顾宜孙院长跟他讲了拍电报的原因。唐振绪听后,感到返回学校是临危受命,义不容辞。

危难之际,唐振绪赶赴唐山工学院主持院务工作,后被国民党教育部正式聘任为国立唐山工学院院长。他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果断决定唐院不去萍乡,不去台湾,坚持留在上海,并与上海交大协商,利用交大教室、实验仪器等,坚持在沪复课。之后,他又领导师生解决吃、住问题。经过几个月的奔波,唐院终于初步具备了在沪复课条件。他依靠全院广大师生员工成立院应变委员会,在腥风血雨中多方奔走,设法营救了“四二六”大逮捕中无辜被捕的唐院学生,并积极掩护地下党和革命青年。他团结一切进步师生,在校友的大力支持下,管好学校,帮助党校渡过难关,为保护学校的生存和安全做出了最大努力,使流亡在沪的唐院没有涣散和迁移台湾。

年5月27日,上海解放。6月19日唐振绪率领全院师生员工,带着图书仪器从上海出发,走走停停,停停走走,直到6月27日回到唐山。

唐山工学院与解放区迁来的华北交通学院合并,成立了中国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唐振绪被铁道部滕代远部长任命为院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他立志要将新唐院办成面向全国,有铁路特色,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的全国第一流的综合性理工科大学。一年多的时间里,新唐院得到了壮大,建成了土木、建筑、采矿、冷金、机械、电机、化工7个系,增设了铁道工程、号志工程、电讯工程、机车工程、客货车工程等5个专修科、一个预科。唐振绪日夜操劳,规划新唐院的发展前景,积极动员聘请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到唐院任教,为振兴我国铁路教育事业贡献力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先后从美国、英国、香港、台湾和内地,聘任了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余人,充实并壮大了唐院的教学力量,为以后全国院系调整、新办的许多所高等院校输送了大批领导干部和教学骨干。

迁居北京为铁路科研事业鞠躬尽瘁

年,唐振绪积极建议成立全国铁道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在他和其他同志的策划下,年3月1日铁道部铁道技术研究所在唐山正式成立,他兼任研究所所长。

年10月,铁道部决定将铁道技术研究所改组为铁道研究所(后改为研究院),并迁移到北京。唐振绪是9月底奉调到北京的,妻子儿女一同前往。到北京后,他便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建所工作之中,一方面奔走于铁道部有关部门催请建所经费,一方面和唐山调派人员到京测绘所址地形图,为开始购地及设计布置平面图等做好准备。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在北京西郊青塔院建成了铁道研究所科研基地,把分散在唐山、北京、大连的人员和设备集中起来,拧成一股力量,为我国铁道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年,为了加强学术领导,他倡导并组织了学术委员会,成为全国科研单位建立学术委员会的先声。年,他建议我国铁道部门应开展“水文及水工”的研究和观察工作,进而在铁道科学院内设立了水文水工研究室,并兼任主任。他还在峨眉建立了径流试验站,培训干部,开展业务,为设计铁路桥梁积累并提供了大量的科学数据。

年,在国家科委的主持下,唐振绪参与领导并完成了《—年国家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交通运输组的工作。回部后,又和其他同志一起建议和组织在北官园招待所集中全铁路系统高级专家,编制了铁道部的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年至年间,他在全国倡议向“高原铁路”科学研究工作进军,曾亲自三上青藏高原进行实地考察。I年4月,在格尔木组织召开了青藏高原铁路科学研究工作的现场会,组织全国各方面的科学力量,拟定了第一个科研工作规划,开始了风火山永冻土和青海盐湖的路基科研试点工作。年,他积极建议铁道科学研究院尽快接近生产现场,增设西南(成都,重点隧道)和西北(兰州,重点工程地质)的分支机构,并主管这两个研究所的筹建工作。此外,他从年起提出方案,一再建议成立“中国铁道学会”。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学会终于自年由他参与筹建、成立和发展起来了。他屡次建议并早在年就在铁道科学研究院建立了研究生培养制度。他参与并组织编写了《中国大百科金书〔交通卷〕》的工作。

唐振绪为铁道科学研究院的建设和发展付出了艰巨的劳动,为铁路科研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喜结良缘同心比翼乐绵绵

年5月16日,唐振绪与张梦蕙喜结良缘。其时,唐振绪19岁,张梦蕙17岁。

唐振绪与夫人张梦蕙在纽约60年结婚庆祝

张梦蕙原籍江苏淮安,但自幼生长在涟水,人长得眉清目秀,亭亭玉立,深得父母喜爱。年春,涟水县再次遭灾,唐宗郭奉命前往赈灾,唐振绪和弟弟妹妹们随父母一同前往。为了保证妇女和孩子们的安全,唐宗郭出面组织了“中国义赈会涟水县第一妇孺收容所”,收容所设立在涟水县立女子高等小学校内,唐振绪的母亲为所监。张梦蕙其时在县立女子高等小学读书,年方15岁。张梦蕙讲话口齿伶俐,办事落落大方,又加上长得秀气漂亮,引起唐母的注意,便将想要张梦蕙为儿媳的事与唐宗郭商议,得到了认可。唐宗郭在担任维持会会长期间与张梦蕙父亲张廷栋就已相识。就这样,由双方父母做主,唐振绪与张梦蕙举行了订婚仪式。

待到秋天,唐母带着子女和张梦蕙一起回到北京,住在唐宗郭早已购建的二层洋楼里。唐宗郭将这栋楼取名“壮学庐“。张梦蕙入师大女附中就学,唐振绪在唐山交大读书,每逢放假回家,时相过从,互相关爱,互相尊重,直到正式举行结婚仪式。唐振绪去美留学前与夫人张梦蕙有过两个孩子,但都不幸夭折。

婚后,唐振绪去美国留学累计十多年,通讯、交通闭塞,但始终对张梦蕙忠诚不渝,直到抗战结束,才回国与张梦蕙团聚。从此以后,张梦蕙一直跟随着唐振绪,时时处处地照顾他的饮食起居,不仅是他生活中的忠实伴侣,也是他事业上的“贤内助”。他们又连生二女三男:唐钱曾、唐唐曾、唐铁曾、唐道曾、唐研曾。唐钱曾是他当钱塘江京沪沪杭用水利工程总工时所生,唐唐曾是他当唐山交大校长时所生。以后唐铁曾、唐道曾、唐研曾是他当铁道研究院院长所所生。有位校友为此感慨道:人所谓“在兹念兹”,为一生工作鞠躬尽瘁,心身与共,尽在此命名之中也!

“文革”期间,唐振绪被打倒,受到非人待遇,五个孩子全都上山下乡。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后,几个孩子因年龄等原因,错失在国内上大学的机会。张梦蕙果断地将孩子们送往美国留学,自己亲自跟到美国督学。后来,除大女儿唐钱曾在北京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外,其余四个孩子均在美国工作生活。

张梦蕙一辈子没上过班,当了一辈子唐家媳妇,性格温润、记忆力超群,与唐振绪相伴终生。年5月16日,唐振绪夫妇在美国与家人喜庆钻石婚时,唐振绪曾即兴吟诗一首:“红烛高烧六十年,同心比翼乐绵绵,曾经沧海身犹健,喜看中华永向前。”

老骥伏枥为祖国统一大业奔波操劳

“文革”中,唐振绪同许多人一样,历尽坎坷。粉碎“四人帮”后,他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仍旧积极为铁路科技事业,为建设祖国、统一祖国、振兴中华而努力工作。

晚年,他先后任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顾问、交通大学校友总会名誉会长、高等院校校友会北京海外联谊会荣誉会长、美国康奈尔大学中国校友会会长、宋庆龄基金会理事、中国铁道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水利学会理事、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兼(交通)卷编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咨询服务中心委员会委员、美洲中国工程师学会终身会员、欧美同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常务理事等职。

年7月12日,唐振绪与当年同学、时任美国康奈尔大学校长的Rhodes游峨眉,参现位于峨眉山下的西南交大

唐振绪向全国政协提出书面提案,积极建汉并推动创办“海外同学咨询服分中心”,为海外同学服务,让海外同胞为祖国建设献计献策。他还以老会长“久别归队”的感情,参加了交大美洲校友总会的各种活动,并参与筹备交大美洲校友总会主办的第六届联谊会(又称海外大团圆)及其全部活动。年6月16日至18日,第六届“海外大团圆”联谊会在美国新泽西州霍巴肯镇史蒂芬斯理工学院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余名校友云集于此。会上唐振绪作了《继往开来,发扬交大校友传统)的书面发言,他说:“我们的母校‘交通大学’是举世闻名的。它之所以世界著名,是由于它的悠久光荣历史,治学严谨的优良传统和人才辈出的出色成绩,在今日普天之下,无论‘海陆空各种交通事业,以及各个科学技术领域中,都可以看到交大校友的辛勤劳动和卓越才华,普遍受到人们的关心和尊重,交通大学已由原来的上海、唐山(现迁成都,并设峨眉分校,改称西南交大)、北京(改称北方交大)三校,发展成今日又有西安、新竹之五校。我们五校同心,是一家人,团结友爱,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兴旺发达景象,作为‘交大人’,今日又逢盛会,心中充满了万分的激动和欣慰之情,感到无比的幸福和高兴!”“我今天在这个校友聚会上,略叙往事,是以我亲身经历,来说明交大校友们饮水思源,对母校的热爱与帮助,是无止境的。而几所母校之间的共患难,同进步,亲密无间,互相支持的优良传统,更是无与伦比的。这是我们的‘传家宝’,也正说明:‘天下交大是一家,五校同心人人夸’。”他还即席赋诗一首:“五校同窗集一堂,团结友爱世无双。每念饮水思源训,中华腾飞志不忘。”此后,每当说起这一盛会,唐振绪的喜悦之情总是溢于言表,他曾多次对校友丁国平说:“形势的发展令人振奋,在祖国未正式统一前,交大校友先统一起来的夙愿,可能快实现了!”

唐振绪经常给校友会打电话,询问母校的消息以及有关联系团结年轻校友和推动校友工作等事宜。校友会的负责人除了有困难时求他支持指点外,更多的是向他汇报年轻人中爱校的炽烈之心以及所蕴藏者的巨大的“唐山精神”,比如已创办几期的《海外校友通讯》,年轻人安排部署得非常好,已呈现全世界各地年轻校友都抢着轮流办的形势,有声有色,每期都很有特点,而口无形中已成为联系全世界各地校友的网络,并越来越显示出巨大力量。这就是老唐院传统的再现,也是母校可以倚靠和使用的力量。这份通讯也已开始体现几年前唐振绪竭力提倡的设想,令他无限欣慰。

唐振绪多次利用赴美探亲、访美的机会,宣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动员海外学人、校友回国观光访友,积极促进海峡两岸交大的交往交流,为振兴中华贡献力量,为祖国的统一大业贡献力量。直到最后退隐到美国治病,犹常以国家统一为念,爱国之心、忧国之情老而弥坚。

唐振绪因长期患病,神志时好时坏。据夫人张梦蕙讲,他因患脑血栓致使左侧上下肢不听使唤,日常不愿睁开眼睛,但听力很好。不分昼夜时睡时醒,有时口里好像想说什么,又很低沉像梦话那样,时常流露出对母校当年的怀念以及对今天母校的殷切期望,等等。张梦蕙说:“我和老唐结婚已73年,亲自看到他几十年来为事业耗尽赤子之心,刚正不阿,廉洁奉公,全身心投入工作,唯独忘掉他自己。”

北京时间年8月23日,唐振绪怀着对母校的怀念和振兴中华、祖国统一的企盼与梦想,在美国新泽西州的住所逝世,享年92岁。

唐振绪出身于书香门第,先祖数代多为官宦,“文革”中遭不明清算,家事巨变,一贫如洗,后虽经平反,官复原职,亦已垂垂老矣。迨退休到美依亲,两袖清风,临终遗言,以所余不多之,棺木本”捐赠母校海外校友会,足见他对母校的感情笃深。

唐振绪,以在唐山交大学习和工作过为光荣;唐山交大,也以有唐振绪这样的著名校友为自豪!

本文选自《寻访交大之星》一书,原题:“唐振绪:大师风范遗唐风”,作者:施疑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jiadicar.com/zjlqx/80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